展示柜货号:未知 每天节省排队时间221小时!这所研究院正为北京的交通出行出谋划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于2002年1月16日成立。自成立以来,交研院集中全市研究力量,整合各方面智力和资源,深入开展交通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北京交通有哪些发展变化?交研院取得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如何影响了政府在城市交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本期“治堵大家谈”邀请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孙明正、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刘雪杰,为您详细解答!
2008年奥运之后,北京的机动车发展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密度聚集、高强度使用,小汽车出行比例常年居高不下,这“三高”的特征。
交研院在机动车由2008年的350万辆增加到2021年的685万辆过程中,通过实施需求管理政策,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得到了初步缓解,机动车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增速由2010年的19.7%降至2021年的4.3%,为治堵争取了时间。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刘雪杰说,京通快速路连接了商务中心区以及通州地区,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通勤走廊,而且当时八通线非常拥挤,轨道站点限流是常态,在我们经过论证后,认为在京通快速路主路最内侧车道施划公交专用道,采取一站直达的运营模式,将大大提升公交通勤的效率。后来施划专用道后,运行速度比开通前25公里/小时提高80%,非常快捷。
有了京通快速路的经验,后来,北京又陆续在京藏、京港澳、京开等多条放射线施划专用道,并逐渐成网。
为加强本市静态交通治理,合理利用道路资源,规范道路停车行为,保障城市交通安全、有序,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道路停车改革措施。出台《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北京市路侧停车管理改革方案》、《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等文件,以实现“三个转变”为目标(即收费性质由经营收费转变为非税收入,收费方式由人工收费转变为电子收费,树立“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观念),通过分类定位、差别供给、盘活资源、有偿使用、精细管理、属地负责等手段,着力解决供需不平衡、静动不融合、权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秩序不规范等问题,系统性推进改革。
交研院从2004年就率先开展《北京市停车发展规划与综合对策》,摸清了停车位及停车现状,从停车需求、公共停车场规划、停车配建指标、停车价格、产业化、信息化、近期治理等方面全面对停车问题进行研究。并参与的停车立法预案研究、《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实施指南编撰、道路停车改革实施效果评估、有偿错时共享指导意见制定、“十四五”时期停车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停车平衡示范区方案研究等多项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探索北京停车治理路径。
刘雪杰介绍,冬奥交通是冬奥交通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像冬奥会这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交通运行,与城市日常交通运行有比较大的区别。比如,服务对象和服务模式更加复杂化、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增加,同时还要考虑赛事交通需求与城市日常交通需求既有兼容性又有差异性的特点。
这次冬奥会举办的时机和以往大型赛事活动交通运行还有所不同——受到了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就要求服务方案既能满足各类人群出行特点,又要符合防疫政策要求,一方面需要对注册人员的服务方案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创新,按照闭环内和闭环外分别严谨的规划交通组织,充分保障赛事人员的健康;另一方面对于观众需要采用定向组织现场观赛的形式,充分确保赛事和城市均能平安、顺利运转。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孙明正做客节目时称,交研院聚焦双碳目标,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重点包括三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面向双碳目标,研发形成交通碳排放动态仿真与全景决策分析技术。
交研院立足全球视野,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能耗碳排放模型,结合北京实际,提出实现交通双碳目标的策略路径和创新性举措。
节目中,孙明正介绍说,交研院在不断完善传统的人工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积极研发和利用新的信息采集技术,建立了包括伪码手机信令数据、互联网数据、浮动车数据、公共交通数据、出租车数据、共享单车数据、社会小汽车数据、流量数据、专题地图数据等数据采集系统,基本实现城市交通“人”、“车”、“路”基础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动态感知。
交研院自成立起,持续开展交通仿真模型技术建设,旨在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技术,构建数据驱动的多层次一体化的超级仿真平台,实现城市交通全景仿真。为交通发展战略的制定、缓堵措施的出台、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设施的优化和改善、公交系统规划等提供定量化的分析平台和决策支持工具。交通仿真模型支持了奥运会、冬奥会、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方案、副中心交通规划、雄安新区规划等重大政策制定、评估及规划方案的确定。
北京交通需要实时对路网运行进行监测和诊断,交研院结合北京市区域网络交通流运行特点,率先提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指数理论,提出交通拥堵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发生频率和可靠程度的“五维”评价体系。道路交通拥堵指数理论和方法填补了宏观动态交通运行状况定量评价的空白,推动了国内交通运行评价的理论发展和平台建设。
目前“交通指数”通过北京市交通委官网、官方微博、FM1039、手机APP等媒介实时发布,已经成为“北京市综合发展监测体系”的重要指标,成为北京市应急办、交通运行协调调度中心、交通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全市交通拥堵状况分析、应急指挥调度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并成为老百姓出行的“指示灯”。
孙明正介绍,交研院已经在地铁沙河站、回龙观区域道路以及西三环等地进行了预约试点,大大提升了市民出行效率。
据介绍,在几个试点当中,地铁预约出行试点昌平线人,人均可以节省排队时间5分钟,每天节约排队时间221小时。回龙观区域在试行预约调节出行时间后,每个用户通过堵点可减少17到39分钟,间接为整个交通系统节约76到97分钟的拥堵时间。
目前正在进行的北京西三环道路预约仿真实验表明,如果西三环实现预约出行调节,高峰小时路段平均车速可提升44%以上,总通行时间可节约30%以上。